锂电池电芯出现压差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,在锂电池的制造过程中,即使是相同规格的电芯,也难以做到完全一致。电极材料的涂布厚度是影响压差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例如,若正极材料涂布稍厚,其容量可能会比涂布薄的电芯高。
不同电芯的内部材料、结构等因素会导致自放电速度有差别。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的情况下,自身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电量损失的现象。例如,当电池组存放一段时间后,自放电快的电芯电压下降较多,自放电慢的电芯电压下降少,就产生了压差。
使用环境和方式对锂电池的压差也有重要影响。如果电池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工作,温度高的电芯内阻会变小,电压变化就和温度低的电芯(内阻大)不一样。例如,在高温环境下,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,内阻降低,电压上升较快。而在低温环境下,内阻增大,电压上升缓慢。
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液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挥发和分解。据研究,这种分解和挥发速度会随着电池的循环次数增加而加剧。
电解质液作为导电的介质,其挥发和分解会导致电池容量的损失。例如,在锂离子电池中,碳酸酯溶剂分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被化学氧化或脱氢,特别是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,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。这会使电解质浓度降低,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。就像一个水管中的水流,随着时间的推移,水管中的杂质增多,水流就会变小,同理,电解质液的挥发和分解会使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变得困难,导致电池容量下降。
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,正负极材料会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。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电极材料的损耗,从而减少电池的容量和性能。
例如,在富 Ni 的 LiNixMnyCo1 – x – yO2 材料中,电极材料的损耗会导致电池容量的降低。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,电极材料会出现颗粒团聚、粉化等现象,导致锂离子嵌入和脱嵌变得困难。这就像一个通道,原本畅通无阻,时间久了,通道壁出现塌陷、堵塞,使锂离子通过的效率降低。此外,电极材料的损耗还会增加电池内部电阻,降低能量的传输效率。